国戏回顾

东北戏曲实验学校与中国戏曲学校

中国戏曲学校的头五届毕业生里,有相当部分来自东北戏曲实验学校。东北戏校是由辽宁省丹东市的咏风社开始的。咏风社1949年11月建社,1955年并入中国戏曲学校,大体分为初创、改制、正名、全盛、合并五个阶段。

初创

"咏风社"名字的含义为:"文以载道,咏颂国风"。成立之初由安成舞台经理刘兆琪任社长,穆钮成任副社长。 主任教师徐盛达主教花脸,负责延聘老师,统筹全局; 骨干教师:杜斌信、耿庆武,主教武生、武净、武丑等全出武剧;张和元主教丑行,辅助建社,订立各项规章; 文化老师:李格,古典文学基础很深,熟悉历史和梨园典故,为科班起了社名,主教文化课; 常任教师:徐啸山(净)、张宝芬(老旦)、刘介卿(武生)、刘玉卿(武净)、杨啸云(旦)、王崇壮、赵信华(武功老师兼盔箱、服装师傅)、王义鸿(武功教师); 特聘教师:白玉昆——与周信芳先生齐名的京剧大师; 马宗慧——艺名白牡丹,自上世纪30年代起先后与盖叫天、小杨月楼、白玉崑诸京剧大师合作演出,其表演艺术境界高,戏路广、技艺精,主教旦行和小生,常做示范演出; 邢威明——文化高,学识广,主教老生并讲排多出整台大戏,更兼广告宣传和编写、导演。 这些老师带来了富连成、斌庆社、中华戏校及华承稽古社的正宗正统、扎实丰厚、讲究戏情戏理、演艺追随时代的传统教学精神。 "咏风社"建社时,正值社会大变革之后,学生多是家境贫寒或缺爹少娘者。科班生活条件极苦,教学课程极为紧张。每天日程为:早五点起床,排队到鸭绿江边的锦江山喊嗓子;上午练功学戏,下午短剧学习和各项基本功训练;晚间或观摩大团演出或学《天官赐福》等曲牌,或由徐盛达师傅讲戏曲故事;夜间十一点剧场观众散尽再练一遍武功至午夜之后。 虽然学生的生活十分艰苦,学习条件却是非常难得的。当时的安成舞台的演出水平正是京剧艺术在丹东市全盛时期的代表。学生除了能够观摩到各个流派的众多传统剧目外,还能见到《百凉楼》、《高平关》、《胡奎卖人头》、《忠烈鸳鸯》等冷门戏;更有白玉崑大师的杰作《天雨花》、《岳飞十二金牌、风波亭归天、疯僧扫秦》;还有连台本戏 《狸猫换太子》、《七侠五义》、《纣王无道》、《樊梨花》等等。除了观摩,有时候我们还要给老师配戏,在《西游记》里,悟空出世和八戒出世时,科班男 女生一律先扮小猴,后演小戒,满台的"喔喔""呜呜"声,声音稚嫩,活泼异常,为整台演出增添了一份生气,学生们初次踩了地毯,见了观众。 人校半年之后,我们开始演出,首场演出了五个剧目。 一、《定计化缘》:张和元老师主教,陆永宣(学名陆咏峰)演张年有,刘亮(学名刘咏霖)演段玉仁; 二、《辕门斩子》:特请俞洪岩老师主教,张宝芬、徐盛达老师同教,孔雁(学名孔咏佩)演杨延昭,王晶华(学名王咏华)演佘太君,张钦明(学名张咏崑)演八贤王,孔昭(学名孔咏环)演穆桂英,王仲玮(学名王咏平)演焦赞,谢洪斌(学名谢咏斌)演孟良,刘延(学名刘咏霆)演穆瓜,王焕文(学名王咏文)演杨宗保; 三、《牧虎关》:徐盛达老师主教,刘刚(学 名刘咏震)演高旺,林平(学名林咏萍)演杨八姐,李竞(学名李咏靖)演张保,陈咏琴演张妻,王竹铭(学名王咏蔷)演高夫人; 四、《武家坡》马宗慧、邢威明老师主教,郝永慧(学名闫咏慧)演王宝钏,刘韵秋(学名刘咏扬)演薛平贵; 五、《四四五花洞》马宗慧、杜斌信、徐盛达、张和元、姚承绪老师合教四潘金莲郝永慧、郭佩君(学名郭咏棠)、孔昭、林平;四武大郎:陆永宣、刘延、王永武、周咏禄包拯为王仲玮,张天师为刘咏扬,吴大炮为刘亮,大法官为王威良(学名王咏良),曲咏春(学名曲咏叙),红蛇大仙为刘琪(学名刘咏霄),众大妖:王矩(学名王永奎)、李凯(学名姜咏信)等。 演出当天恰逢倾盆大雨,但剧场观众仍然满坑满谷,气氛极为热烈。

改制

1948年8月,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为陈云)宣传部长刘芝明委派仇戴天、崔碧云接管咏风社。从此,咏风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仇戴天"崔碧云为正、副主任。教学体制为半工半读,课程设置为边学边演;观摩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慰问解放军和营业演出并行,直至1949年底。慰问演出行程为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沈阳市。期间,学员日益增多,演出剧目日渐丰富。新增学员刘匡捷(学名刘咏春)、刘松林(学名刘咏钊)、刘越(学名刘咏烈,学习司鼓)、李嘉林(学名李咏山,特派交给徐啸山直授,1950年返校),还有四维剧校转来的张永远、陈强(曾用名陈维国)、张志翔(学名张咏翼)、梅伯寒(学名梅咏寒)等等。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杜斌信老师教的《神亭岭》、《艳阳楼》,曲咏春、王威良主演;刘介卿、刘玉卿老师教的《白水滩》、《战马超》、《四杰村》等,刘匡捷、曲咏春、王威良、王仲玮等主演徐盛达老师教的《取洛阳》、《铡美案》、《探阴山》等,刘刚主演徐啸山老师教的《美良川》、《太行山》、《龙虎斗》、《过巴州》、《太平桥》、《大回朝》、《白良关》等,李永成、谢洪斌、王矩、李凯、冯焕章、司咏梅、赵咏恒等主演张宝芬老师教的《钓金龟》、《滑油山》、《徐母骂曹》、《三进士》、《孟母择邻》、《药茶记》等,王晶华、王竹铭主演张和元老师教的《荷珠配》、《双背凳》、《打杠子》、《老黄请医》、《一匹布》等,刘亮、刘延、陆永宣、周永禄主演;邢威明、姚承绪诸老师合教的《打渔杀家》、《江东桥》、《扫雪打碗》、《伐东吴、连营寨》、《捉放曹》、《黄金台》、《双狮图》、《追韩信》、《文昭关》等剧目,孔雁、刘咏扬、曲咏春、王威良、王竹铭、曹咏明、王咏冬等主演;耿庆武老师教的《花蝴蝶》、《黄一刀》、《九龙杯》并排演所有的武戏群戏,刘匡捷、刘习中(学名刘咏富,先学花脸后改武丑)、刘刚、李茂存主演;白玉崑、马宗慧、杜斌信诸老师合教的《刺巴杰、巴骆和》,曲咏春、郝永慧、刘延、刘刚主演;马宗慧、杨啸云老师教的《玉堂春》、《六月雪》、《十三妹》、《女起解》、《贺后骂殿》、《孔雀东南飞》、《锁麟囊》,郝永慧、孔昭、林平主演;还有马宗慧、邢威明等全体教师合教的整台剧目:《龙凤呈祥》、《穆柯寨、穆天王、辕门斩子》、《乌龙院》、《拾玉镯、法门寺》、《闹江州》、《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群英会、借东风》、《翠屏山》、《武家坡、算军粮、大登殿》,郝永慧、郭佩君、刘咏扬、林平、孔雁、孔昭、胡咏云、刘刚、刘习中、曲咏春、李永成、穆咏清等主演。此外尚有从延安平剧院带来的新编剧目《三打祝家庄》、《九件衣》,东北编演的《沉香传》,以及直接反映解放区生活、歌颂解放军的《兄妹开荒》、《归队》等,为全体学生合力演出。

正名

1950年,社会稳定下来,东北人民政府成立,刘芝明同志任文化部长,仇戴天、崔碧云等同志公开了共产党员身份,咏风社正名为东北实验戏曲学校,仇戴天任校长,崔碧云为教导主任。吕稷风、杨韵青、金煜辉、王英年、宋丽棻、李明德、程起、左成、左振青等插班人校。 1950年夏,奉文化部指令,全校到铁岭、开,原慰问解放军演出。1953年又奉命由耿庆武老师带吕稷风、李嘉林、王仲玮、刘习中、刘琪、刘亮、王威良、郭长发、刘匡捷等九名学生,参加东北代表团赴朝慰问演出。在朝鲜时,遇见了1950年铁岭慰问演出时熟悉的解放军同志,这才得知铁岭的慰问正是配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前的政治动员工作。 1950年、1951年增添了文化、政治老师车莹、宋治。又增请了陈鸿寿、王连平、李香匀、诸茹香、林逢春、耿素娟、李少泉、张松林各位业务老师。 陈鸿寿老师选取两名学生吕稷风、孔雁,主教余(叔岩)派剧目《失、空、斩》、《战太平》、《定军山》、全部《伍子胥》、《捉曹放曹》、《搜孤救孤》、《断臂说书》、《击鼓骂曹》等十多出剧目以及余派的声韵、表演、章法、规格,还亲自为所教剧目操琴,其胡琴学自梅兰芳之先人梅雨田先生。 王连平老师主教的,一是失传多年的《太湖山》,二是难度极大的老《安天会》,三是带"打猎"、"行围"的《盗御马》,四是叶(盛章)派正宗的《巧连环》,五是全部《雁翎甲》,六是重点剧目《钟馗嫁妹》,还有《林冲夜奔》、《蜈蚣岭》、《石秀探庄》等武生基础戏;以上剧目由王仲玮、刘匡捷、王威良、刘习中、李嘉林、曲咏春等主演 李香匀老师教了《奇双会》、《霸王别姬》、《红娘》等,又同邢威明、耿庆武老师合排了全部《春秋配》;宋丽菜、林逢春、耿素娟老师主教武旦戏《泅州城》、《演火棍》等,刘琪、王荃、张永远、魏永晨等主演; 诸如萍老师主教花旦戏《打灶王》、《打樱桃》等,司永梅、陆永宣主演; 徐盛达、张宝芬老师合教《遇皇后、打龙袍》,李嘉林、刘刚、王晶华、金煌辉主演; 耿庆武老师主教了《千里走单骑》、《金雁桥》、《燕青大闹殿帅府》、《卧虎沟》、《大破天门阵》,教排了《斩黄袍》,还带曲咏春向著名武生张世麟先生求教《挑华车》、《诈历城》等;曲咏春、王威良、刘匡捷、李震、宋丽棻、邢威明、李格老师仿照新中国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先生之 演出路数,改编了《野猪林》、《将相和》;邢威明、耿庆武老师导演杨韵青、王仲玮、李嘉林主演。全盛时期 1952年赵慧深同志接任校长,宋木文同志为教导主任,韩朋同志为教务主任,学校归属东北文化部戏曲研究院直接领导。 院长晏甬同志由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带来了刘开宇、刘念兹、颜长坷、王健、李玉山、刘文昌、林浩然、张秀莲等具有艺术造诣的文化老师,又特请了经验丰富、资历甚深的魏筠、姜涛老师。刘芝明部长直接打电话调来时雨秀、王世勋老师,还有张霞颖等文化老师。 赵慧深校长带刘越赴上海,迎请来刘仲秋副校长和陈斌雨、马振奎、王少芬老师及鼓师张僧保、琴师彭永福、业务管理唐福顺、岳民、陆建荣等。 还特请到赵桐珊(艺名芙蓉草)、孙盛文(净)、萧连芳(旦)、沈富贵(武生)、邱富棠(武旦)、关盛明(老生)、王盛茹(丑)、孙盛云(老生)、郭荣利(净)等老师,在东北请来张玉亭老师(老生)等。 从北京请来舞美大、二衣元老华荫培老师,由上海转来夏永泉、关静和、艾美君、裴伟如、何琳、夏美珍、汤小梅、费雯南、李丽、沈士杰、任凤坡、罗载而、寇春华、郭长发等同学。 至此,戏校的领导机构达到完善,业务教师、文化教师阵容强盛。学生分班级按课节考勤考核,正规进行。春节时,戏曲研究院正、副院长晏甬、张守维专程登三层小楼挨门给老师们拜年并适时关注教学。诸多顶尖级的优秀教师强强联合,全力以赴,教学质量蒸蒸日上。主要体现在 一、秉承富连成的"富社传统",由沈富贵、关盛明、萧连芳、孙盛文诸老师合教富连成的顶梁剧目《长坂坡》、《黄鹤楼》、((Mi江会》、《战渭南》、《磐河战》;还有校长赵慧深执笔,与诸老师通力合作的全部《三顾茅庐》等三国戏。由曲咏春、王威良、郭佩君、王仲玮、李嘉林、孔雁、裴伟如、夏永泉、艾美君、任凤坡、罗载而、杨韵青、关静和、沈士杰等主演; 二、赵桐珊老师主教《贵妃醉酒》、《十三妹》等,孙盛文老师主教《御果园》、《芦花荡》,马宗慧老师主教《董家山》、《扈家庄》,萧连芳老师主教《金山寺》,刘仲秋副校长教、导《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孙盛云老师主教全出《战滁州》、《五人义》,张玉亭老师主教《一箭仇》,陈斌雨老师主教《武昭关》,马振奎老师主教《白水滩》,还有学生王威良导演了《雁荡山》等。由孔昭、林平、艾美君、汤小梅、夏美珍、孔雁、王威良、曲咏春、刘习中、王荃、裴伟如、刘万庄、郑亮、程起、关静和、沈士杰等主演。 三、1953年,东北文化部举办戏曲观摩汇演,戏校之《三不愿意》、《芦花荡》参演并获奖。 《三不愿意》原为老戏《绒花记》,多是庸俗不雅、与戏无关的噱头,由赵慧深校长执笔改编,赵桐珊老师导演,剔除糟粕,焕然一新,情节喜人,情趣浓郁,荣获剧本改编奖、集体表演奖。由汤小梅、夏永泉、寇春华、王功桓、刘松林、王忠秋、李丽、王英斗、张永远等主演。 《芦花荡》是一出常见的传统戏,孙盛文老师和晏甬院长更明确剧中交战的性质是伏击战,剧中人物张飞满怀兴奋地率兵伏击并战退敌将周瑜,孙老师把舞蹈和交战都融会于剧情之中,给人物注入灵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栩栩如生。时值暑伏,孙老师年近五旬,但为了教学,每天仍在烈日下压腿、踢腿,汗流侠背,反复多次示范,终于使老戏面貌一新,人物形神合一,性格鲜明。这个戏荣获教学导演奖、集体表演奖。由任凤坡、郭佩君主演。 四、《小放牛》与((钟馗嫁妹》。 《小放牛》是萧连芳老师精心传授,通过唱念歌舞,塑造了牧童与村姑两个活泼天真的人物。问答嬉笑,特别是按戏校特有的条件,后续上几个人物之后,共是四个牧童、四个村姑,两方各以同样扮相装束,同样歌舞神情,使台面新颖别致,舞台效果陡起,是东北戏校的重点剧目之一。由郭长发、李仲明、孔新垣、刘延和刘琪、汤小梅、费雯南、李丽主演。 《钟馗嫁妹》1951年王连平老师主教,)953年由孙盛文老师加工雕琢,王连平老师共伺策划,把原是鬼形象、鬼气氛几乎禁演的老戏,着重于人性人情,刻画其VA欢畅,长途赶奔,完成了为胞妹主婚的夙愿。舞蹈动作选用前v-诸名家之长,脸谱由阴森改为明朗。耿庆武老师协助改变了众大鬼的恐怖脸谱,增添设计了八小童簇拥欢跳。赵桐珊老师化用《牡丹亭》的表演路数,渲染钟妹与杜平称心如愿,情意绵绵,完成了嫁妹的主题。全剧明朗喜庆,载歌载舞,色彩缤纷,优美典雅,是诸多名师亲密合作的典范。由曲咏春、杨韵青、林平、李明德、刘刚、左成等主演。

合并

1954年撤消东北行政区,戏曲研究院院长晏雨调为北京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东北戏校与中国戏校合并,全名为中国戏曲学校东北分校,刘仲秋与宋木文同志为正副校长。 1953年曾招收京剧班与评剧班。 1955年2月,东北分校到北京汇报演出,随之曲咏春、王威良、吕稷风、杨韵青、宋丽棻、刘刚、刘亮、刘习中、孔昭、孔雁、林平、王竹铭、刘匡捷和乐队刘越,琴师杨津亭合到中国戏校实习剧团10月,东北分校全体师生员工迁到北京,并人中国戏曲学校。